Skip to main content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9)不存在。
  主页 > 法甲

中超为什么现在衰落成这个样子?

2024-04-16 浏览: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7)不存在。

因为中超联赛在主管部门眼里就是一个披着商业化外衣实则用来吸血的全运联赛啊!

中超联赛有两大问题:

第一,不懂什么是足球产业;

第二,不懂什么是职业联赛。

本质上来说,是中国足球在双轨制下既没有办法像其他地区成熟的职业联赛通过转播权(这笔费用我到现在都没搞清楚到底去哪里了)、转会费(发展青训的持续动力)、门票收入(大部分球队三年没法卖票了)和周边产品(比如球衣、围巾等,且几乎都掌握在中超公司手里)完成自我造血,同时又强制职业俱乐部一定要为所谓的国家队利益牺牲(U23、保护国脚、随意修改联赛赛程)。

那么俱乐部或者说俱乐部的母公司该怎么赚钱呢?

只能靠中超独一份的置换效应呗~

以恒大为例:

2009年11月5日,恒大于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上市当日,公司股票收盘价较发行价溢价34.28%,创下705亿港元总市值的纪录,成为起于内地、在港市值最大的海外企业。

在2010年,恒大地产集团以一亿元买断广州足球俱乐部全部股权,属于恒大队的足球时代正式来临。

到了2014年时,阿里巴巴宣布以12亿元入股恒大足球,占股比例50%,四年的时间里,恒大的股权价值足足翻了24倍。

而借助恒大队的曝光率,恒大集团先后发展了新能源汽车、旅游、体育、金融、健康养老等多元化业务,尤以2013年的恒大冰泉为“经典”的营销案例。

在2020年时,恒大集团以操盘金额4097亿、全口径销售金额4138亿元一跃排名《财富》世界500强第152位。

可以说,恒大集团将中国足球联赛的资源置换效果发挥到了极致。

因为恒大这样顶级的投机客存在,中超深化了其投机者乐园的标签,中超开启了十年金元时代。

在这十年里,所有人都在喝着金元足球的血,没有人关心中国足球的体系到底应该怎么搭建。

之前这么玩还可以,但是现在的经济环境包括政策环境都不允许这么烧钱了。

如果关注中国足球的人其实都知道,中超本质上是一个房地产广告足球联赛:

今年的16支中超球队里,有15支球队的实控方与房地产有关,其中10家企业主营业务就是房地产,5家的经营业务涉及房地产。

但是,在2020年的时候,国家出台了“三条红线”,严格控制房产公司的现金流;

同时,在疫情的影响下,陈戌源还在死保中性名政策,无疑就成为了压死房产公司投资意愿的最后一根稻草。

讲道理:

作为一个投资人,面对一个高投入负产出还时不时需要为国家队让路的产品,是你,你会有热情投吗?

因此,这才是现任足协主席提出“公益足球论”的根本原因啊!搞足球俱乐部是为了你俱乐部/母公司赚钱吗?

不是,是为了让国家队取得更好的成绩,是为了转移支付而存在的。

这时,我们来看一下中超联赛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结构分析: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足协占了36%的股份——至于足协是由谁控股的,我想不言自明。

那么这一部分的股份可以给足协带来多大的收入呢?

以2020赛季为例,德勤出具过一份《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2020赛季商业价值白皮书》,其中提到了疫情下的中超联赛赞助情况:

中超联赛总赞助金额超3亿元,覆盖13个行业,是中国最具商业化的顶级赛事IP之一。

加上PPTV给的10年110亿的转播合同(虽然2020年只付了1.5亿元),

理论上,足协可以直接拿走4.7亿元的收入(按照当下的情况来看,实际收入应该不少于1.6亿元)

那么足协的收入是多少呢?

2020年度各项收入合计4.6亿元,费用支出4.7亿元

至于钱是怎么花的、谁来花的,我查不到相关的信息。

在如今这种严峻的环境下,中超联赛不出问题,那才是真的见鬼了。

中超联赛这个问题上,其实解决方案也很简单:

要么你完全市场化,要么你完全全运会化。

但是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主管部门一方面希望享受市场化带来的现金流的好处,另一方面又希望商业俱乐部承载地方体育局的职能。

而中国足球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太过急功近利,完全不尊重市场规律,不把投资人当人看。

这个问题不光光只出现在足球领域,是几十年来某些问题的集中体现——只不过因为足球关注度太高而且不够敏感,所以允许被不断喷而已。

反过来说,正因为足球关注度太高,泡沫太大,所以更加值得我们思考在某些问题上太过急功近利,不尊重市场规律之后是否会产生更大的问题。

如果大家能够更深层面地思考这个问题,进而不在更关键的领域犯跟中国足球同样错误的话,中国足球也算是功德无量了。